2019年02月20日 19:27
曆史上強國更替人多者勝回顧世界曆史,在每次技術跨代升級之時,或許會有一些人口小國憑借效率和靈活性方面的優勢占據先機,但在充分交流形成新的經濟均衡之後,最終決定各國興衰的還是各自的人口規模
。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們龐大的人口。中國人口規模的優勢也可以持續一代或兩代。這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基礎,也使中國在許多領域成為美國的強大對手。
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,但並不總是被視為一種優勢。曆史上既有優勢論(人多力量大),也有劣勢論(人多負擔重)。長期以來,劣勢理論一直是我國生育政策的主流觀點,我國曾經實行過非常嚴格的生育政策
。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,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人口眾多的優勢,現在優勢理論已經成為壓倒主流的觀點,生育政策也得到了放松。從一方面,這一概念的演變並不明顯,人口的規模需要在某些條件下發揮,並逐漸得到
承認。因此,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,怎樣才能使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發揮出來?
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,人口規模優勢也體現在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。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首先在於生產。在改革開放之初,我國已有近10億人口,而且撫養比逐漸下降,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紅利。人口紅利的釋
放使中國能夠以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參與全球勞動分工,並成為世界工廠。在消費方面,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期,大量人口被認為是一個不利因素,但現在卻被視為一個巨大的優勢,因為它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。隨
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,生產優勢減弱,人們對消費優勢寄予了極大的期望。
但是,眾多人口的消費要由潛在變成現實(所謂有效需求),需要整體購買力的提升以及生產的同步增長,而這又有賴於眾多人口參與到生產中,而且生產效率逐漸提高。因此,未來我國人口規模優勢的發展必須是
生產與消費的有機結合和互補。如何將龐大的人口融入高效的產業體系,如何構建能容納大量人口的產業體系,是我國未來充分發揮人口規模優勢的關鍵。而人口眾多在消費上的優勢將是自然的結果。
過去幾十年人口紅利釋放、人口規模優勢體現,是依靠工業化的推進。出口導向模式使東部地區制造業快速發展,容納了數億農民工,極大地提高了整體勞動生產率。受過一定教育的勞動者,可以通過較低的門檻
,就能從產出效率低的農業部門向產出效率較高的非農產業部門轉移,從而使全民的勞動生產率迅速就得到提高。
但出口導向導致制造業集中於東部地區,也不利於勞動力繼續向工業部門轉移,這一方面是因為東部地區承載能力有限,因而各方面成本上升(比如環境成本、土地價格);另一方面是因為勞動力從中西部向東部轉移
的邊際成本上升。於是,制造業逐漸被嫌棄,去工業化的進程開始了,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例不斷降低,第三產業的占比持續提升。
相關文章: